[51]我国《宪法》第8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坚持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相统一,按照宪法的规定做宪法所要求做的事情,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四)纲领性规范和行为性规范相统一我国宪法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纲领性,是纲领性规范与行为性规范的有机结合、内在统一。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例如,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精神和有关法律原则,对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采取创制性办法,及时妥善处理拉票贿选案,保证有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正常运行和有效履职。其结构内容为:1个序言,共有13个自然段。这是我国宪法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都是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举措,也是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作出的新的宪制性制度安排。
宪法是一个整体,不论是宪法序言部分还是宪法条文部分,不论是纲领性规范还是行为性规范,都具有国家根本法意义上的法律效力。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创立中华民国,产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文章的标题是文眼,表明主旨或要事。
同年9月21日,即宪法诞生翌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宣示使宪法的各项规定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普宪目标。[58] 参见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以及我外交表态11篇、新闻评论文章14篇、欧盟宪法条约资料1篇,共计847篇,占各类文章总数的51.1%。而特定年份、月份发文频率保持相同规律则体现宪法建设重大举措的新闻时效性。
[5]《人民日报》自身就是达致该目标的重要渠道。这在现行宪法颁行之后就已出现,[33]不过主要还是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刊发的。
在内容上,《人民日报》坚持中国宪法自信,传播党中央关于宪法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宪法建设成就,解读宪法精神,回应社会关切。注意力分配理论表明,上级官员的高度重视将对下级组织和官员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莫纪宏:《法律事实理论视角下的实质性宪法解释》,载《法学研究》2021年第6期,第3-18页。[69] 付子堂、肖武:《普法的逻辑展开——基于30年普法活动的反思与展望》,载《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6期,第210、212页。
[15]刘茂林教授等学者强调宪法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例如,2018年3月20日第16版两会特刊对客户端推出的创意互动H5产品展示习近平主席宪法宣誓的庄严场景作了图片报道,并记述上线24小时总页面浏览量超2050万,网友总点赞次数5.96亿。专家学者是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20] 例如,李智超等:《国家治理中的工作组模式——基于〈人民日报〉(1978—2016)相关报道的分析》,载《公共行政评论》2018年第4期,第54-77页。
将合宪性审查从备案审查中突显出来,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合宪性审查及其涉及的宪法解释、合宪性解释等事例进行详细报道和深度解读。[8] 参见韩大元、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第106-119页。
4.领导干部也要做宣传家前已述及,理论文章的作者主要是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例如,面对宪法修改比较频繁,是否不利于宪法权威的问题,刊发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副主任张春生同志文章《从宪法修改看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2004-04-01(09)],该文有力地指出,四次修宪都是具体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没有影响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稳定,这些修改有助于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
这份全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十大报纸之一,日发行量现已超过300万份陈昱舟,中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按该书收录文稿,从2012年12月到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一共在5个场合讲到宪法宣传教育问题(详见第14、126、127、205、232页)。进入专题: 宪法宣传教育 宪法文化 宪法话语 宪法故事 。文章的标题是文眼,表明主旨或要事。2016年出台《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要求裁判文书不得引用宪法,但其体现的原则和精神可以在说理部分予以阐述。
今后需在宣教方式上处理好集中与经常、专业与大众、严肃与活泼的关系。[52] 此事先被《中国法制报》(现《法治日报》)报道。
又如,2004年私有财产权人权入宪后不久,《向手执宪法维权的老人致敬》[2004-04-14(13)]首先引述北京市63岁老人黄振沄手持《宪法》抵制强拆其住房的事件,然后评论说,老人的难得之处在于他善于利用国家的根本大法维权。[56]结合《人民日报》中宪法标题文章的实际情况,我们区分了如下7种体裁: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20] 例如,李智超等:《国家治理中的工作组模式——基于〈人民日报〉(1978—2016)相关报道的分析》,载《公共行政评论》2018年第4期,第54-77页。
又如,标题含依宪治国或依宪执政20篇,均指我国,以理论文章为主,其中16篇都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纪念宪法三十周年讲话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正因为领导干部撰写理论文章并非像科学家那样跟随自己的好奇心去自由探索,而是立足本职工作进行思想宣传和政策解读,所以就能理解:与宪法建设工作直接关联最多的人大系统的领导干部是宪法理论文章的主要作者群体。特别是对有关个人积极普宪的报道,值得记忆。唱法律要有戏味,写得死板了,就变成村干部念文件。
更重要的是,宪法建设实属综合性工程,需要被分解为一项项具体工作予以推进,其中,既有专门、单项的举措,例如,《李鹏主持召开修改宪法征求意见座谈会 听取法律界经济界专家学者修宪意见》[1999-02-02(01)]、《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报告会举行 李建国主持并讲话》[2015-12-05(05)]。第五次修宪的2018年3月发文量达到93篇,1月和2月发文量仅次于3月,因为该年1月19日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修宪建议,这是党史上首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讨论修宪,所以接下来《人民日报》刊发不少宣传修宪建议精神的文章,为3月份正式修宪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一篇标题含依宪执政的是江必新《依宪执政开启法治新时代》[2012-12-12(17)]。另外,学界已越来越多使用的宪治一词,[46]尚未进入《人民日报》文章的标题,在正文中使用也才3篇。
又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宪法自信,[45]《人民日报》中虽然全文含该词的文章有27篇,但尚无标题含该词的文章。同时还要看到,虽然这种顺畅状态来自于宪法原则和精神已在法治运行的前端得以贯彻,但是因相关纠纷非严格意义上的宪法案件,对其报道就只字不提宪法似乎也不可取。
在21世纪前十年,作者包括(按发表日期先后排序,非完全例举,下同)许崇德、周叶中、李林、肖蔚云、莫纪宏等。[70] 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针对整个普法工作首次提出坚持集中宣传教育与经常宣传教育相结合,重在常态化、制度化。[39] 可参见翟国强:《中国语境下的宪法实施:一项概念史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第105-120页。现行宪法已走过40个春秋、历经5次修正,国家和社会状况已发生巨变,宪法一些条款的规范内涵也在发生变迁,《人民日报》可以再推出40年前宪法讲话之类的栏目,规模性的深入浅出讲解我国宪法基本知识。
[40] 《人民日报》第一篇刊文标题含依宪治国的是陈云生《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1997-11-15(06)]。写得离谱了,会使法律变成儿戏。
对于一些经典或新的重要概念的报道和阐释还不多。第二,标识性宪法概念。
[28] 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53-455页,以及该书序言。其二,宪法修改方面的文章,国外事件占近六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修宪是一个世界性现象,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矛盾是宪法运行的内在矛盾之一。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un422.scrbblr.org/vea/6948.html
上一篇
装修软件教程-三维家
有话要说...